一、学校简介
01历史沿革
陕西中医药大学前身是1952年创建于西安的西北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1961年迁至古都咸阳,是陕西省唯一一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是1978年中共中央56号文件确定的全国8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之一,1978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有条件接收国外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2015年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2018年入选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1年成为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2023年成为中国中医药联合研究生院成员单位。经过7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中西医并重,医、理、工、文、管多学科专业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医科类院校。
02院系设置
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北校区位于咸阳市秦都区渭阳中路,南校区位于西咸新区沣河之畔,总面积约86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万余名,设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下设中医系、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第二临床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外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等14个教学单位和儿科学院、妇幼保健学院等2个医教协同共建单位,2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及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陕西中医药博物馆和陕西中药资源产业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03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员工50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有专任教师1168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687人;有国医大师张学文、雷忠义、杨震,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等博士后导师8名,兼职博士生导师4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900余名;分别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黑龙江、浙江、辽宁等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国医大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中医药教学名师7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共49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4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7个,形成了一支敬业精神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04人才培养
学校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中医、中药、护理、公共卫生、应用心理、国际中文教育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分别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内科学、全科医学(中医)、公共卫生、护理、药学、国际中文教育等31个专业领域及中医技术装备工程、中医药管理学、中医药文化学3个自设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在校研究生2929人。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1个,建有国家精品在线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课程1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4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门,省级特色线上课程4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
05学科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坚持“2+4+4+N”的学科分层分类建设,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学科布局。学科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和管理学5个学科门类,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3个,其中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5个。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5个。有校级优势学科2个,特色学科4个,培育建设中医药+交叉学科4个,有35个学科创新团队。中医学连续两轮入选陕西省“双一流”培育学科,学校成为陕西省“双一流”培育高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2年学校自主设立中医技术装备工程、中医药管理学、中医药文化学三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加强交叉学科建设,不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06科学研究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打造一流学科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秦药特色资源研究开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等多个科研平台。拥有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5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陕西省临床研究中心与分中心、2个陕西省重点研究室、13个陕西省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陕西省免疫炎症相关疾病中医药防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陕西中医诊疗技术装备研发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带一路”中医药健康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级“双导师制”科技创新创业中心、陕西省中药产业研究院、陕西省中医药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中心、陕西省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中医药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3个陕西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秦药”研发重点实验室、未来产业研究院、咸阳市中药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研究院、整合医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立了完善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近年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新药创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等1000余项。近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36项。在Cancer Letters、Nano Research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等杂志发表731篇高水平论文。
07培养基地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始建于1940年,是西北地区建立最早的一所中医特色突出,综合实力雄厚,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产业、文化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也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七所中医医院之一,是国家首批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医院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基地,全国第一批优秀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全科重点专业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各类平台40个,有脑病科、肿瘤科、骨伤科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学、专科27个。拥有以“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郭诚杰教授等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50位;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43人;传承博士后导师、兼职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40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专家300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突出贡献专家23名;陕西省教学名师、三秦学者岗位特聘教授5名;“中医内科学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近年来,医院充分发挥大学附属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的优势,坚持“中医立院、人才强院、管理精院、人文兴院”发展战略,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向着健康型、智慧型、人文型现代化中医院不断迈进。
第二附属医院建于1973年1月,医院有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项目28个。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三批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国家推拿专业区域诊疗中心(培育)、第三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陕西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医院先后获得“国家卫生部爱婴医院”“陕西省卫生行业文明示范单位”“陕西省首批百姓放心医院”“陕西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省诚信医院”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医院充分利用学校各学科专业人才优势,着力将医院建设成为职能健全、综合能力过硬、学科结构合理、中西医结合优势明显、服务水平一流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健康管理与文化传承为一体的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区域医疗中心。
同时,还有北京广安门中医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市儿童医院、榆林市中医医院、安康市中医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等27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二、招生计划
我校2024年拟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945名(含“联合培养”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实际招生人数以当年国家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
自2020年起,我校与空军军医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招生。涵盖内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肿瘤学、麻醉学、药学、护理、应用心理、公共卫生12个学科。
详情见官网
三、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陕西中医药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陕西中医药大学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2024年入学之日)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毕业后到2024年入学之日)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
5.在校研究生报考我校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6.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考生报名时应当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
★特别提醒:
①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我校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备注相关要求,凡不符合考生将不予准考、复试及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②报考中医类(1057)专业学位(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全科医学)的考生,必须为符合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规定的专业要求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即中医类五年全日制本科学生)。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不得报考。其中,往届毕业生必须具有临床工作经验。
四、学费及奖助
五、报名手续
1.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在2023年9月24-27日(网上预报名)或2023年10月8-25日(网上报名)每天9:00-22:00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进入研究生网上报名系统,填写报考信息(牢记用户名、密码、报名编号),选择好报名点(即考点),确认提交报名信息并按各省规定缴纳报考费。
2.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未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须在网上确认之前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3.所有报考人员须提交本人身份证(应届生还须提交本人学生证、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须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学历学位证书、学历(学籍)校验结果和网上报名编号按本人网上报名时所选择的报名点(考点)要求进行网上确认(具体时间关注考点公告)。
4.考生报名时不需出具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研究生所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
六、初试、复试及同等学力加试
1.初试
初试各科考试中,除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英语二、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由国家教育部考试管理中心统一命题,其它专业综合由我校自行命题,具体涵盖考试课程如下:
2.复试
初试成绩达到国家和学校确定的复试分数线的考生,由研究生招生学院各学科按差额组织复试,复试中的专业课考试科目按报考专业方向统一命题。
3.同等学力加试
七、备注
1.我校只招收全日制考生,不招收非全日制考生,学制3年。
2.报考定向委培的研究生,报考时请按要求填写定向委培单位代码及名称。
3.若初试成绩合格,待接到复试通知后,往届生持身份证、准考证、毕业证、学位证和学历校验结果,应届生持身份证、准考证、学生证、学籍校验结果和历年学习成绩单原件参加复试。
4.请考生务必保存好准考证,初试、复试必须携带准考证入场。
5.为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我校在2024年招生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或确定划线方式。
6.如果2024年度国家出台新的研究生招生政策,我校将作出相应调整并及时予以公布。
八、联系方式
见官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由考研网小编整理,仅供个人备考、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