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简介
北京语言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建立的,创办于 1962 年。1964 年 6 月定名为北京语言学院,1974 年 毛泽东主席为学校题写校名,1996 年 6 月更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 年校名简化为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
学校对中国学生进行外语、中文、信息科学、经济、艺术、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专业教育,同时承担着培养汉语师资、出国留学预备人 员出国前的外语培训工作等任务。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北语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语言文化教育和语言文化研究为特色和优势的多科性国际型大学, 是我国中外语言、文化研究的学术重镇和培养各领域优秀人才的摇篮。2019 年,学校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的奋斗目标和新时代“三 步走”的战略部署。
北京语言大学从事国际中文教育和中华文化教育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雄厚。迄今为止,学校已经为世界上 184 个国家和地区培养 了近 22 万名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外国留学生。其中很多校友已经成为学界、政界、商界的知名人士。现任哈萨克斯坦总统卡塞姆•托卡耶夫, 原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特肖梅•沃图,哈萨克斯坦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卡里姆•马西莫夫,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伊戈尔•莫尔古洛夫,德国汉学家 顾彬,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埃里克•康奈尔等知名人士都曾在北语学习过。此外,北语还为中国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优秀人才,其中包括 大批在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接受过专门外语培训的公派留学人员,现在他们多已成为国家各个领域的栋梁。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北语一方面保持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相关学科,学科涵盖文学、经济学、法学、工 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和理学等九个门类,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层次齐备,有博士后流动站 2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2 个、一级学 科硕士学位点 11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9 个。其中,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1 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 1 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 10 个,北京市高 精尖学科 2 个。现有 39 个本科专业,其中 10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 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 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7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 4 个北京市特色专业,以及 1 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 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 4 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
学校目前有以下教学科研单位:汉语国际教育学部 (含汉语学院、汉语进修学院、汉语速成学院、预科教育学院、华文学院、中华文化国际传
播中心) 、外国语学部 (含英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应用外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中东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院) ; 第 1 页 共 24 页
教师教育学院、文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信息科学学院 (语言智能研究院) 、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学院、语言康复学院 (语言病理与脑科学研究所) 、语言学系、心理学院、培训学院、网络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国际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 (国际汉语教学研 究基地) 、语言科学院、中华文化研究院 (梅兰芳艺术传承传播中心) 、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筹建工作秘书处) 、国际 学生教育政策与评价研究院、经济研究院、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语言认知科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语言认知科学研究院) 、中国工业文化国 际交流中心 (与国别和区域研究院合署办公) 、一带一路研究院、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专项工作办公室秘书处 (挂靠一带一路研究院) 、鲁迅与 世界文化研究院 (挂靠一带一路研究院) 、华文教育研究院 (挂靠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 、教材研究院。
学校目前设有省部级以上研究中心 (或基地) 14 个,其中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阿拉伯研究中心 是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重点培育基地,语言认知科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语言认知科学研究院) 是科技部、教育部“111 计划”支持的国际学术 合作研究基地,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是国家语委语言资源监测的重要基地,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究中心是国家语委研制和修 订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阵地,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是国家语委实施语言资源保护国家工程的专业机构,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是国家汉办首 批建立的汉语国际推广十大研究基地之一,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是文化和旅游部投入建设的中外文化互译合作平台,首都国际文化研 究基地和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是北京市教委建设的“北京高等学校高 精尖创新中心”中唯一一家语言类中心,中国民族语文应用研究中心是国家民委支持建立的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机构,中医药国际教育与文化传 播基地是依托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立的特色基地,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是与《光明日报》联合共建的研究机构。除了省部级科研中心 (或基地) 之外,我校还有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 16 个,北京市语委设立的科研中心 1 个 (北京语言康复教育研究中心) ,以及 校级研究机构 50 余个。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学校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广泛、密切。目前与世界上 75 个国家和地区的386 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 交流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富有成效的国际教育格局。学校与哈佛大学合作设立哈佛北京书院,在泰国设立了曼谷学院,在日本 设立了东京分校。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各类中外联合办学项目 100 余个,如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开展的双学位联合培养 项目,与德国波恩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开展的学生交换项目,与韩国成均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开展的短期项 目。承办了 18 所孔子学院和 2 所孔子课堂,被评为“先进中方合作院校”。近年来,平均每年有 100 名左右的教师在海外任教,有 400 余名学生出
学校编辑出版《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中国语言学报) 《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中国文化研究》《汉学研究》《文献 语言学》《国别和区域研究》和《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等近二十种刊物。
学校出版社出版的各类教材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有近百个国家的各类院校和培训机构使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
2023 年中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一、招生计划
我校 2023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 825 人 (含推免以及各类专项计划) ,实际招生人数按国家当年下达具体招生计划为准。
各专业拟招生人数请参阅《北京语言大学 2023 年中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各专业所列的拟招生人数仅供报名时参考,实际招生人数将根据 国家最终下达的招生计划、综合考虑生源情况和学校学科发展需求等进行调整。
2023 年我校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类别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考生,学术硕士不招收骨干计划 考生。原则上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我校仅负责培养工作,不解决住宿等。相关政策及招生名额等信息以教育部当年度发布 的相关文件为准。
二、报考条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 1) 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 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 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 (境) 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 取资格无效。
( 2) 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 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 2 年 (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 2 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 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复试时须提交到普通高校进修本科课程 10 门以上的成绩单 (教务处盖章有效) ;须提交一篇以上 (包括一篇 ) 在公 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的与所报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署名前 2 位) ;复试时加试两门所报专业大学本科主干课程。
(4) 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并在录取前先办理原就读院校的退学手续。
5. 推荐免试硕士生招录详见研究生院网站公布的相关通知。
三、报名
1.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在网上确认网报信息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 关电子信息,同时按规定缴纳报考费。具体相关信息请关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及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栏。
特别提示: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手续;在职考生和未工 作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手续。
四、考试
1.初试日期:按国家统一规定。
2.初试地点:见准考证。
3.复试时间、地点、科目:另行通知。
五、学费和奖助学金政策
据国家有关规定,北京语言大学 2023 年硕士研究新生均须按照国家规定统一缴纳学费。 同时,学校将实施新的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具体收费 标准和奖助学金细则请关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
六、其他
1.本简章内容如与教育主管部门下达文件不符的, 以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文件为准。未尽之处以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文件为准。
2.如教育主管部门调整 2023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有关政策,或出台新政策,我校将根据政策要求对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并予以 说明,请广大考生关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15 号 电话:010-82303470 邮政编码:100083 网址:http://yjsy.blcu.edu.cn/
我校不代售考试参考书,也不提供或出售往年试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由考研网小编整理,仅供个人备考、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