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科目代码:339 考试科目名称: 农业知识综合一
第一部分 植物生理学
一、考试要求
植物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学科,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和主要实验的原理与方法,并能运用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综合分析、判断、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内容
(一)植物水分生理
1. 植物含水量及水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2. 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生理作用
3. 根系吸水的部位与途径
4. 蒸腾作用的概念与方式
5. 气孔蒸腾(气孔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点,影响气孔运动的外界因素)
6. 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合理灌溉的指标、节水灌溉方法、合理灌溉的意义)
(二)植物的矿质营养
1. 植物必需元素的标准及分类
2.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方式
3. 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4. 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叶片营养)
5. 矿质元素在体内的运输和分配
6.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作物需肥特点、施肥的指标、发挥肥效的措施)
(三)植物的光合作用
1.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2. 叶绿体的结构与光合色素
3. 光能吸收与传递
4. 光合电子传递链与光合磷酸化(概念、类型)
5. C3途径、C4途径和CAM途径
6.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7. 目前大田作物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
8. 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四)植物的呼吸作用
1. 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2. 植物呼吸代谢途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
3.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基本概念
4. 影响呼吸作用的内外因素
5. 呼吸作用与作物栽培
6. 呼吸作用与种子贮藏
7. 呼吸作用与果蔬保鲜
(五)植物生长物质
1. 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和种类
2. 生长素代谢和极性运输
3.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油菜素甾醇类的生理作用
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及其应用
(六)植物生长生理
1. 种子萌发的概念及生理生化变化
2. 植物营养器官生长的周期性
3.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4. 植物的光形态建成(光敏色素及其作用)
5. 植物的运动(向性运动、感性运动)
(七)植物生殖生理
1. 幼年期与花熟状态
2. 光周期现象及光周期反应的类型
3. 光周期诱导及感受部位
4. 春化作用的概念及植物感受低温的部位
5. 光周期与春化作用理论的实践应用
6. 花器官形成的生理生化变化
7. 花粉和柱头的生活力
8. 花粉和柱头的相互识别
(八)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
1. 种子发育过程中主要有机物的变化
2. 果实的生长特点
3. 肉质果实成熟时有机物质的转化
4. 种子休眠的原因与破除方法
5. 植物衰老的类型与意义
6. 器官脱落的概念和类型
(九)植物的逆境生理
1. 逆境的概念及种类
2. 逆境对植物的危害
3. 冷害概念和植物的抗冷性
4. 冻害概念和植物的抗冻性
5. 旱害的概念和类型
6.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7. 植物的抗旱性与提高植物抗旱性的措施
第二部分 植物育种学
一、考试要求
植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植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植物生理生化、生态学等学科为基础的应用技术科学,要求考生具有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各种育种方法和途径,并能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品种选育和繁殖中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内容
(一)育种目标
1. 品种的概念
2. 品种的三个基本要素
3. 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
4. 制定植物育种目标的原则和方法
(二)种质资源
1.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2.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意义
3. 种质资源工作的类别及特点
4. 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与利用
(三)引种与驯化
1. 引种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2. 不同作物类型引种后的生长变化规律。
(四)选择和选择育种
1. 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
2. 选择育种的程序
(五)杂交育种
1. 掌握杂交育种的概念及意义
2. 杂交亲本的选配原则
3. 杂交方式
4. 杂交后代四种处理方法
5. 杂交育种程序
6. 回交育种、轮回亲本与非轮回亲本的概念
7. 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的回交转育程序
(六)杂种优势利用
1. 掌握杂种优势利用的概念和特点
2.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3. 杂种品种的选育程序
4. 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七)远缘杂交育种
1. 远缘杂交的特点及意义
2. 克服远缘杂交困难的方法
(八)生物技术育种
1. 作物转基因育种程序
2. 分子标记的类型及特点
第三部分 植物生态学
一、考试要求
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依其对象的组织水平又分为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体生态和生态系统4个部分。要求掌握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为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服务。
二、考试内容
(一)生态学基础
1. 掌握生物圈的概念;
2. 掌握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3. 掌握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功能、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植物群落生态
1. 掌握植物群落种类成分的数量特征;
2. 掌握植物群落的外貌与层片概念;
3. 掌握植物群落旱生演替系列和水生演替系列;
4. 掌握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三)植物种群生态
1. 掌握种群的概念与植物种群的特点;
2. 掌握种群内个体分布格局;
3. 掌握种群的年龄结构模型及种群存活曲线的类型;
4. 掌握密度制约种群连续增长模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5. 掌握种子雨与种子库;
6. 掌握植物种群生态位分化中形成的种间关系。
(四)植物个体生态
1. 掌握生态幅的概念;
2. 掌握植物生活史格局的类型——r-和K-型生活史对策;
3. 掌握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4. 掌握植物与光、温度、水、土壤因子的生态关系。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约30分)
简答题 (约60分)
论述题 (约60分)
参考书目:
李合生、王学奎主编:《现代植物生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延吉,《植物育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段昌群,《植物生态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试科目代码:820 考试科目名称: 农学概论
一、考试要求
主要考察学生是否掌握农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农业、农学、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品质、作物种植制度、作物生产技术、植物保护以及作物生产现代化的相关概念,作物起源与分类、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形成、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作物种植制度、作物生产技术、植物保护的基本原理以及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1. 农学基本概念与特点
掌握农学、农业、作物等基本概念;了解作物生产的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掌握作物生产发展的近代和现代历程,了解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和趋势。
2. 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掌握栽培作物的特点、作物的地理起源中心;掌握作物的常见分类方法,主要作物的地理起源中心,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我国种植业分区及各大区的种植业特点,掌握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布局与发展重点。
3. 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
(1)掌握作物、作物生长、发育、作物生育期、生育时期;顶端优势、种子休眠、主根、侧根、不定根、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等基本概念;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特性,掌握作物根、茎、叶、花、果实与种子的形态、结构、功能,熟悉作物根、茎、叶、花、果实与种子的生长发育过程。
(2)掌握作物产量、作物的品质、作物群体、群体结构、群体分布等基本概念;理解作物群体的特点、“源、库、流”理论及源库流之间的关系、作物高产群体的特点,明确作物产量形成特点及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熟练掌握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掌握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作物品质的形成与积累,生态环境和栽培技术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4. 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1)掌握光照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光合作用、有效光合辐射、温室效应、作物温度三基点,积温、有效积温、活动积温的概念;明确光照、温度、水分和空气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熟悉旱、涝对作物的危害;了解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对作物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作物生长中心与有机物的合成分配规律。
(2)掌握土壤、土壤质地、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有机质、的概念;明确我国土壤的分布、土壤的组成、土壤的生物特性、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及其生理功能;掌握土壤酸碱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熟悉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保护与利用土壤资源;掌握作物营养临界期和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5. 作物生产技术
(1)掌握密度、有机肥料、复合肥、基肥、种肥、土壤耕作措施、覆盖栽培、追肥、需水临界期、作物灌溉制度的概念;明确高产土壤的特点及土壤培肥的措施,土壤基本耕作及表土耕作的作用及方法,播种前种子处理的方法,播种期确定的依据,播种方法,合理密植增产原因及确定合理密植的原则。
(2)掌握施肥的基本原则,农业生产中使用肥料的种类和施肥方法,作物灌溉制度与灌溉方法,北方地区主要节水灌溉技术的优缺点;掌握作物化控技术与人工控旺技术;熟悉陕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地膜栽培技术要点,了解防治地膜白色污染的主要措施。
(3)了解机械化播种的类型和技术,掌握少免耕机械化播种技术,了解机械化田间管理技术和机械化植物保护技术;熟悉陕北地区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收获技术;掌握适时收获、收获的方法、收获物的粗加工、作物的储藏的环境条件和方法。
6. 作物种植制度
(1)掌握种植制度、作物布局的概念;明确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作物布局的地位和作用,作物布局的原则及作物布局的设计。
(2)掌握复种、复种指数、单作、间作、混作、套作、轮作、连作的概念;明确复种的意义,条件技术及主要方式,间作、混作、套作的意义,效益原理,技术及主要类型,轮作的意义,连作的危害、作物茬口特性与轮作的关系;熟悉我国北方旱区农作物复种的条件及陕北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制度。
7. 植物保护
(1)掌握有害生物、植物保护、昆虫、害虫、生物灾害概念;理解有害生物防治的主要策略、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含义和掌握有害生物常见防控技术。
(2)掌握昆虫纲的主要特征,体躯的构造与主要功能;掌握昆虫的繁殖方式和类型、昆虫主要行为:趋性、群集性、假死性、迁移性等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昆虫的变态类型、昆虫各发育期的概念、昆虫的食性、昆虫的生活史及昆虫的休眠和滞育;掌握陕北主要作物重大害虫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3)掌握植物病害和病症、病状、症状的概念,症状的类型,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和诊断特点;熟悉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掌握农田杂草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和防除措施,熟悉除草剂的种类及作用机理;掌握陕北主要作物重大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掌握陕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减施技术、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8. 作物育种
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的方法;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作物的育种目标、选择方法与程序;作物育种的主要方法。
9. 作物生产现代化
掌握作物生产现代化、现代作物生产的特点;了解作物生产机械化、作物生产设施化、农机农艺融合、作物生产标准化、作物生产智能化、作物生产安全化及发展趋势。熟悉我国作物生产标准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考试题型:
题型主要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
参考书目:
李天,《农学概论》,第三版,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
翟虎渠,《农业概论》,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试科目代码:340 考试科目名称: 农业知识综合二
第一部分 动物生理学
考试内容
1. 动物生理学概述
掌握机体的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掌握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2. 细胞生理
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几种方式的基本概念、特征、各相关过程的异同点;掌握跨膜信号转导的基本概念及方式;掌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形成机制;兴奋性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和变化过程。
3. 血液
掌握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及功能;掌握血细胞的种类与功能,掌握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功能;掌握血液凝固的主要过程及机体内的抗凝与纤溶系统。
4. 血液循环
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的泵血过程中心动周期中房室内压力、容积、瓣膜启闭和血流方向的变化;掌握心肌细胞生物电产生的机理和心肌生理特性、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掌握血管种类、微循环的概念及组成。
5. 呼吸
掌握呼吸的过程、器官及类型;掌握胸腔内负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掌握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功能;掌握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掌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6. 消化与吸收
掌握消化与吸收的概念;掌握消化道的主要功能;掌握胃液、胰液和胆汁等各种消化液的组成、生理功能及其分泌的调节;掌握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7. 能量代谢和体温
掌握基础代谢、体温等热范围等概念;掌握产热、散热方式及体温调节机制;。
8. 泌尿
掌握肾的结构特点;掌握尿的生成过程;掌握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尿液浓缩和稀释机制。
9. 肌肉
掌握骨骼肌的收缩过程及其机制;掌握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类型。
10. 神经系统
掌握突触传递过程及特征;掌握反射、牵张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掌握脊髓、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掌握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异同。
11. 内分泌
掌握激素的概念、分类、特性及作用机制;掌握重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12. 生殖生理
掌握雌性、雄性动物生殖生理过程。
第二部分 动物营养学
考试内容
1. 动物机体化学组成
掌握初水分、总水分、干物质、乙醚浸出物、粗灰分、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中性洗涤纤维与酸性洗涤纤维的基本概念;
2.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1)理解瘤胃微生物的生理功能,不同种类动物消化吸收及对营养物质利用的差别。
(2)了解表观消化率、真消化率的概念、影响消化率的因素,结合动物种类和消化道部位,了解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方式;
3. 水的营养
了解水的生理功能、来源、代谢和排泄;动物对水的需要和水的卫生质量;
4. 蛋白质的营养
掌握蛋白质、粗蛋白质、多肽、过瘤胃蛋白质、瘤胃氮素循环、蛋白质周转代谢、半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氨基酸拮抗、氨基酸平衡、氨基酸互补、理想蛋白质、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可消化氨基酸、可利用氨基酸、非蛋白氮化合物的概念;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代谢的特点及其差别,影响蛋白质消化率因素;非蛋白氮的利用。
5.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
掌握碳水化合物、寡糖、多糖、纤维素的概念,结构性多糖、营养性多糖种类、各种糖的特点及其营养功能,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代谢特点及差别,寡糖的种类及其在畜牧上的应用。
6. 脂类的营养
掌握脂类、粗脂肪、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共轭亚油酸、基本概念,脂类的分类与作用,脂类的基本特性,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脂类消化、吸收和代谢的特点和差别,各种脂肪酸的营养作用
7. 能值
了解能量的概念、单位、来源,代谢能(表观代谢能、真代谢能、氮校正代谢能)、净能(维持净能、生产净能)、热增耗的基本概念及测定方法、能量体系及其应用。
8. 矿物质营养
理解各种矿物质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缺乏症,影响钙磷吸收的主要因素。
9. 维生素营养
理解维生素的基本概念、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内源性维生素、外源性维生素的分类、各种维生素的生理功能、来源及吸收,典型缺乏症和中毒特征。
10. 饲料添加剂
掌握添加剂、载体、稀释剂的概念;添加剂的主要种类及作用;加工使用维生素、益生菌和等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1. 各类营养物质的相互关系
理解互作效应和拮抗作用。
12. 营养需要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方法
了解消化试验、代谢试验、平衡试验、饲养试验、屠宰试验的概念和方法。
13. 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了解动物营养需要、饲养标准的概念、组成,及不同种类动物饲养标准及其特点。
14. 动物的采食量
掌握采食量(实际采食量、随意采食量)和采食量表示方法及影响因素。
15. 营养与环境
了解环境对不同种类动物营养吸收利用的影响。
16. 维持的营养需要
了解维持需要、基础代谢、绝食代谢、随意活动、内源尿氮、代谢粪氮和体表氮损失的概念。
17. 生长肥育的营养需要
掌握绝对生长与相对生长的概念,了解不同种类动物的生长规律。
18. 繁殖的营养需要
了解孕期合成代谢(妊娠效应) ,不同营养物质对动物繁殖的影响。
19. 泌乳的营养需要
掌握标准奶、乳脂校正乳、非脂固形物、固形物校正奶的概念;理解析因法计算动物妊娠和泌乳需要的基本原理。
20. 产蛋的营养需要
了解产蛋动物营养需要的相关概念,理解产蛋的能量与营养物质的需要和测定营养需要的基本方法。
21. 产毛的营养需要
了解产毛动物营养需要的相关概念,理解产毛的能量与营养物质的需要和测定营养需要的基本方法。
22. 饲料的分类
掌握饲料原料的国内外命名及分类原则,明确国际命名法分类的八大类饲料的概念。
23. 粗饲料
掌握粗饲料的概念及种类。明确常用粗饲料的营养特点和饲用特性。熟悉青干草制备方法及注意事项。
24. 青饲料
掌握青饲料的概念及种类,明确青饲料的营养特点及饲用特性,熟悉禾本科豆科等常用青饲料的营养特点及饲用特性。
25. 青贮饲料
掌握青贮饲料的概念及种类,明确一般青贮饲料的营养特点及饲用特性,熟悉一般青贮饲料制作的原理及方法。
26. 能量饲料
掌握能量饲料的概念及种类,明确各类能量饲料的营养特点和饲用特性,熟悉常用能量饲料的特点及缺陷,做到合理利用各种原料。
27. 蛋白质饲料
掌握蛋白质饲料的概念及种类,熟悉各类蛋白质饲料的营养特点与饲用特性,明确常用蛋白质饲料的来源,加工方法及营养特点及饲用特性。
28. 维生素与矿物质饲料
掌握维生素饲料与矿物质饲料的概念及其营养特点与饲用特性。
29. 饲料添加剂
掌握饲料添加剂的概念及种类,熟悉各类营养性添加剂,药物性添加剂和饲料贮存加工添加剂的适用范围等。
第三部分 家畜繁殖学
考试内容
1. 家畜的生殖器官
掌握性别决定的过程及生殖器官的生理功能;
了解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及迁移过程。
2. 生殖激素
掌握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中主要生殖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合成方式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3. 雄性动物生殖生理
掌握雄性动物性机能发育过程。
掌握血睾屏障的结构及生理功能。
掌握精子的形态及运动方式。
4. 雌性动物生殖生理
掌握雌性动物性机能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掌握卵子的结构特征。
掌握排卵及黄体生成、退化的过程。
掌握发情控制的处理方法及其机理;
掌握家畜发情鉴定的方法。
5. 受精、妊娠和分娩
掌握雌、雄配子受精的全过程。
掌握早期胚胎发育的阶段和特点。
6. 妊娠与分娩
掌握家畜妊娠诊断的方法
掌握动物分娩发动机理
7. 人工授精
掌握精液冷冻保存的原理、影响人工授精受精成功率的因素;
掌握人工授精的过程及开展人工受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8. 家畜的繁殖力
掌握繁殖力的概念、评价指标及提高繁殖力的主要措施。
9. 配子与胚胎生物工程
掌握胚胎移植的原理、流程及操作技术,供受体的概念及处理方式、影响胚胎移植效率的因素。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约30分)
简答题 (约60分)
论述题 (约60分)
参考书目:
周杰,《动物生理学》,第三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计成,《动物营养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王恬、王成章,《饲料学》,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朱士恩,《家畜繁殖学》,第六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考试科目代码:821 考试科目名称: 反刍动物生产学
考试内容
1.牛生产学基础知识
(1)我国养牛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养牛业的科研现状和趋势。
(2)牛的经济学分类及常见品种的体型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
(3)牛的生物学特性与外貌、体重和年龄鉴定方法。
(4)牛生产力及其评定方法:奶牛产奶性能的测定方法,肉牛的主要生产性能指标的测定方法;
(5)牛奶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标准乳、乳蛋白、乳脂率、细菌数、体细胞数和酸度;
(6)影响奶牛和肉牛生产性能的主要因素。
(7)牛的育种方法和育种体系,育种的主要措施。
2.养牛技术应用能力
(1)母牛发情鉴定、妊娠诊断、人工授精技术的主要方法;
(2)全混合日粮(TMR)制作及效果评价的方法;
(3)母牛主要繁殖指标的计算方法,包括年总受胎率、年情期受胎率、年繁殖率;
(4)奶牛在整个泌乳周期中产奶量、采食量和体重的变化规律;
(5)奶牛的营养需要、肉牛的营养需要、牛的常用饲料原料种类、添加剂及使用要点;
(6)奶牛各生理阶段、不同季节的饲养管理要点和重要措施;
(7)提高牛繁殖力的技术和措施。
3.牛生产问题分析
(1)奶牛的饲养管理的技术体系;
(2)牛场的环保生态措施;
(3)架子牛育肥的饲养管理要点;
(4)牛的卫生保健、疫病防控措施。
(5)牛场常见疾病的防治和兽药的合理使用。
(6)牛场的技术管理、数据管理和信息管理系统。
4.羊生产学基础知识
(1)养羊业的主要产品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发展养羊业的意义;我国养羊业存在的问题,养羊业发展的的重点和策略;世界肉羊发展的趋势;发展肉羊采用的主要方法。
(2)羊毛: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判定品质的主要指标、疵点毛及其预防措施、羊毛的组织学构造和羊毛的纤维的分类及羊毛的分类等。
(3)羊肉:羊肉的营养特性及品质评定指标、我国羊肉生产的特点及对策等。
(4)羊奶:羊奶的营养特性等影响奶山羊产奶的因素。
(5)羊皮:羔皮、裘皮、板皮等的概念和代表品种及特点、影响因素。
(6)羊品种:国内外绵羊和山羊分类及代表品种的主要特点。
(7)羊繁殖现象和规律:羊的繁殖的基本知识(性成熟时间、发情周期、妊娠期)。
(8)羊的营养:基本知识,营养需要及饲料种类;羊的生物学特性和消化机能。
5.养羊技术应用能力
(1)羊的繁殖技术和提高羊的繁殖力的综合措施。
(2)羊的改良和引种的方法和技术。
(3)羊的肉用品种改良和培育。
(4)各种生产阶段的羊(羔羊、育成羊、母羊、公羊)的饲养管理技术。
(5)提高奶山羊养殖效益的措施。
6.羊生产问题分析
(1)我国养羊业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和发展策略。
(2)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养羊业生产的区域规划。
(3)羊的遗传育种与养羊生产。
(4)羊的放牧饲养、舍饲育肥技术与我国养羊生产区域匹配。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约30分)
简答题 (约60分)
论述题 (约60分)
参考书目:
张英杰,《羊生产学》,第四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昝林森,《牛生产学》,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加试
1.加试对象:
①同等学力考生:获得国家承认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
②报考我校农业硕士(0951)的跨专业考生(前置专业非农学和生物学专业)。
注:对同等学力考生要求
同等学力考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所报考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且辅修过报考专业的本科全部主干课程(含英语四级)且成绩优良。
2.加试科目:
农艺与种业领域加试科目:
《植物学》(满分100分)
《土壤学》(满分100分)
参考书目:植物学,贺学礼主编,科学出版社
土壤学,黄昌勇、徐建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畜牧领域加试科目:
《畜牧微生物学》(满分100分)
《家畜环境卫生学》(满分100分)
参考书目:畜牧微生物学,陈金顶、黄青云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家畜环境卫生学,李如治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3.加试形式:
笔试
4.加试时长:
90分钟
5.其他要求:
加试每门业务课满分100分,任何一门低于60分的考生视为不合格,不得进入后续复试环节。
原标题:榆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24年硕士招生考试预告
文章来源:https://smkxxy.yulinu.edu.cn/info/1221/5981.htm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由考研网小编整理,仅供个人备考、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